实用的说课稿范文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小学语文S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把自然知识蕴含其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是优秀的科普作品。课文共有五个小节,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配有两幅插图。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有一定的词语积累。
2、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甲、伞、豆、植、物、粗、准、带”8个字及以下词语:粗心、准备、植物,能用“粗心、准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了解薄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4)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知识的渴求。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强调自主,鼓励参与
1、初读课文采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方式中学习。
2、让举手的学生都起立读书,培养自主意识。
3、鼓励课外收集信息,调动学生主动收集的积极性,开阔视野。
(二)激发兴趣,促进学习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有解决问题的兴趣。
2、用各种媒体、实物演示激发兴趣,使学生直观主动地去理解内容,促进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整体感知——自主识字——赏读情趣——拓展延伸——背诵积累
1、整体感知
在激趣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植物妈妈?他们各用什么办法传播种子?读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尝试朗读后,获得整体感知,交流收获,培养了自主读书的能力,体验到读书的快乐。
2、自主识字
新课标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自己练读生字,然后多种方式指读,最后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方法,来调动学生识字的热情,相互交流识字方法,提高了自主识字的效果。
3、赏读情趣
这一环节就是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理解重点。由于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结构相似,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因此我决定导学其中一节,其他两节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是因为低年级阅读教学还不适宜完全让学生自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重视自学方法的指导和示范。所以在设计时先以学生最喜欢的一节重点指导,以此带动其他小节的自学,体现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自读自悟的兴趣。
对于课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我主要采取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如:“纷纷出发”我先利用电脑演示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择义,水到渠成。又如“带刺的铠甲”,我发给学生每人一粒苍耳,让学生摸一摸。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了词语。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抓住这首诗歌利于朗读,内容充满情趣的特点,激发学生童心,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自由读、表演读、想像读、小组读、师生轮读等),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如读第二小节要突出美,苍耳妈妈的办法要读出有趣,要读出豌豆妈妈的方法更巧妙。
4、拓展延伸
在学完第五小节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学生分别交流在课前收集、了解到的资料,及自己平时观察到的。
这一环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并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中的“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这一要点,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观察、探索奥秘的兴趣。
5、背诵积累
背诵是学生积累优美词句,为今后写作打下基础的有效手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陕西旅游版第一册第八课第一课时。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确定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单词:b,des, chair, blacbard.
2、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s this? It’s a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相互询问物品。
3、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挖掘学生运用语言的创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听说认读单词:b des chair blacbard
2、运用句型What’s this ? It’s a … 进行相互询问。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使他们在实际运用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与意义。
四、教学程序
为实现以上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Ⅰ、Waring-up
1、 Greeting
2、T: What’s ur nae?
Ss: M nae is…
T: Ver gd, sit d5
说课稿 篇3一、说教 ……此处隐藏13327个字……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一系列的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自主完成较高要求的学习任务,喜欢挑战性的任务,但是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为信息技术课在高中时期不属于高考科目,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动力基本来源于兴趣,因此,在讲课过程中,要不断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加师生之间互动以及用提高性挑战性的任务来驱动学生学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说教法。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为目的。强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根据以上思想,分成四点:1、我们学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计算机软件的接受水平存在不同的层次的差异,因此在教法上,分成两步走,第一步,对于基础的内容我采取教师示范法,然后用随机点名软件抽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既便于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课堂气氛;第二步,提高部分,要求学生看微课视频自学,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进行掌握;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要求他们去教授接受能力较弱的同学,尽量让学生去“教”,“兵”教“兵”,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让他们相互促进,互相影响,达到共同进步。2、任务驱动法,利用由易到难的任务驱动他们去完成,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新课内容,解决重点难点。3、引导法,通过提问,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总结方法。
四、说学法。我所教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浓厚的兴趣,但是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一情况,我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具体采用如下方法:1、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2、讨论法能充分活跃课堂,达到全体学生都参与的效果。3、自学、探究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好习惯,鼓励学生思考探究,独立操作尝试,并自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其从“学会”转化为“会学”。
五、说教学过程。
1、激情引趣。播放《我的老师》视频,该视频是上节课带学生用摄像机采集的自己班上教师上课的内容编辑而成。里面的多媒体信息包括四位教师的上课视频,配上音乐,文字,加上其他美化的功能。学生对自己上节课所采集的视频信息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和关注度,做好的视频一播出,立马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新问题自然就出来了。对学生提出疑问:这样的视频片段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并回答问题,明确学习任务:学习使用会声会影进行视频信息的加工。
2、进行基础任务的教学
对于一个软件的教学,首先要为学生介绍这个软件的操作界面和基本操作方法。以前学过其他的软件,其实都是相同的,让学生观察这个操作界面,提出问题:<1>作品里存在几个多媒体要素?<2>这些多媒体要素的编辑位置在哪里?<3>视频要怎么合成导出?让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观察,自行探究,充分运用探究法,解决问题。然后通过给小组加分的形式促使小组积极发言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对此进行总结。讲解时分两块,一是各媒体要素在哪里编辑,二是怎么编辑。在讲解的时候对于操作步骤一定要分点进行介绍,语言必须简洁精炼,因为我们的计算机操作课不同于理论课,表述的语言必须能让学生有效记忆,学生会操作,不会出现记得第一步不记得第二步的情况出现,才能达到讲课目标。因为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对于教学中的重点任务:视频的剪辑和简单合成,我采用教师演示法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手段最为直接,能够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学会。只有都会了,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下个内容的教学。
任务驱动法:任务一:选择几位你喜欢的教师,将他们的视频进行剪辑,要求:每位老师20秒即可。并进行修剪,留下最好的画面。任务二:添加字幕,老师,你辛苦了。任务三:将视频合成,保存为mp4格式。学生操作时进行巡堂。学生基本完成后,用随机点名软件来抽查学生上台演示,不仅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操作中出现的小问题,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把课堂气氛烘托起来,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进行提高任务的教学
展示学生的作品,和老师的作品形成对比,提出问题:1)哪个更漂亮,内容更丰富?
2)两者之间的区别:多了什么?少了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很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带领学生主动学习,进行探究,将“学会”变成“会学”。
自学法,合作法:任务四:学习转场效果的添加,使三段视频更自然美观的融合在一起;任务五:给自己的视频添加滤镜效果,让自己的作品显得更加的丰满,突出主题;任务六:给自己的作品添加喜欢的音乐,形成完整的声色俱全的作品。这三个任务我让学生通过微课进行学习。现代教育手段多种多样,充分运用到课堂能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新课标提倡让学生自学,为了能让他们更好的学习运用了微课课件。本课一共六个学习任务,一共四十分钟的教学时间若一直采用教师示范法,讲法单一枯燥,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分散,学习效率低,且气氛不高,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而运用微课进行学习不仅适合学习程度低的学生,同时也适合学习程度高的学生。对于程度较低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反复学习,再进行实践。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他们很快就会完成学习任务。这个时候请提前完成任务的同学到黑板的加分栏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让他们作为小老师,和老师一起巡堂,为大家解决问题。这样做有三个好处。首先,学生之间肯定更加熟悉,更有亲和力,有些学生平时不敢向老师发问,从而导致在学习中会存在遗留问题,影响将来的课程学习。而对“小老师”则不然。他们的关系更亲密,那么肯提出的问题的学生更多,将来遗留的问题就越少。
再者,一个老师不能快速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很可能打击到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而“小老师”的出现则增加了课堂问题的解决效率,能使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到提高。最后,对于自高奋勇充当“小老师”角色的同学,则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他们能发现更多的问题,从而更加熟练的掌握会声会影的操作。
4、作品欣赏。
讨论法:利用电子教室,展示典型性的作品,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大家一起来发现存在的不足,和做得好的地方,发现不足之处,教师进行精讲。例如:某些同学的滤镜效果用了万花筒,导致根本看不清视频中的老师,这种情况下一定要采用能合理突出主题,适合我们的题材的滤镜进行加工。某些作品的声音结束得过于突兀,我们可以采取淡出效果。这种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的方法,使学生全部投入学习讨论中,发挥了集体的智慧,这种学习模式很有氛围,有助于突破课堂黄金15分钟,不断将学生会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然后学生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作品修改。
5、课后任务布置:要求学生回去做一个作品,主题是《我的家》,用会声会影这一软件来将家里的照片做一个作品,展示家庭成员的风采。因为信息技术课一个星期只有一节,因此,巩固掌握的知识很重要,布置一个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他们也感兴趣,并且能够学以致用的任务是关键。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完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