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一边阅读,一边和三毛一起走进这全然不同的世界。一瞬间,感觉自己仿佛爱上了这个独立洒脱的女子,爱上了大漠,亦爱上了“流浪”。
《撒哈拉的故事》里有神奇的沙漠风光,有奇异的风土人情,亦有三毛和荷西的幸福时光;有浪漫和美好,有阻碍和艰难,亦有无奈和心酸。三毛用质朴的文字将大漠里的故事娓娓道来,那种自然与单纯,那种爱和感恩,那种淡淡的幸福与忧愁,那种苦中作乐的随性生活,让人深受感动,亦令人心驰神往。
“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的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如此自然的事。”沙漠里条件艰苦、资源匮乏,三毛却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在茫茫大漠里活出生活趣味;沙漠人思想封闭、观念落后,三毛却能够坚守自我,在世态炎凉里献出人间温情。一边读书,仿佛一边在听三毛诉说,说被装点成一幅画的沙漠小屋,说三毛与荷西的难忘婚礼,说娃娃新娘的落后风俗,说荒山之夜的惊险重重,说沙漠观浴的离奇遭遇......
把沙漠的风土人情说的细致入微,把三毛的真诚洒脱说的淋漓尽致。是啊,无论多么恶劣的环境,无论多么悲惨的境遇,只要顽强的抵住风沙,即便是在茫茫的大漠,也能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三毛也正是这样,凭借着对生活的热爱、执着着内心的坚守,活成沙漠里那朵最纯粹、最美丽的花。
“飞蛾扑火的时候,一定是极快乐的。”三毛为梦而勇敢,为爱而执着,拼尽全力,不顾得失。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也都该有这样为追求而不懈奋斗的时光。只有这样,人生才能真正属于自己,真正有了意义。敬重这位勇敢的女子,欣赏这样独立的个性,亦渴望这样不羁的灵魂。突然想起一句诗,“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2这本书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内容都是很多的小故事组成的。这本书是我在大学的时候就买的一本书,一直断断续续的看。刚好今年疫情的特殊情况,让我又有了静下心看书的机会。
读完这本书,我就产生了很强烈的要去旅游的欲望。当然,也想去沙漠,撒哈拉是不太可能了, 我想去西藏,神秘;我想去内蒙,有大草原;我想去北京,闺蜜在那里工作;我想去厦门,好朋友说鼓浪岛很美;我想去云南,四季如春,风景如画。我真的很想去很多地方,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是此刻能去得成的。
三毛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生活了很多年,条件艰苦,萨哈拉威邻居们也不尽如人意,但她却也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画, 一个艺术馆,她也能和邻居们相处融洽,她能开着他们的”白马”横穿撒哈拉,她能从沙漠中,从萨哈拉威身上发现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不禁让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真的能决定很多事情。要觉得生活是完美的,世界是完美的,我们就能经意或不经意地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期望。我向往的不仅仅仅是撒哈拉那片古老而神秘的沙漠,我向往的还是三毛对生活的那种态度,还有她生活的状态,我觉得她很幸福。
这样更加让我觉得有必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大学仅仅出去玩了三次,在参加工作的半年却没有想到出去,想想自己错过看看这个大千世界最好的机会。我真的想去旅游了,和好朋友一齐,我期望我们能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记得我们以前走过一样的路,分享过最美丽的风景。
希望疫情快快得到控制,慢慢好起来,回归正常的生活。中国加油!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全集中我最喜欢的一本,也应该是最快乐和浪漫的一本。毕竟,在那么荒凉的地方居然有那么奇妙的经历与体验着实让我着迷。当然最让我吸引的便是三毛和荷西的爱情。
荷西在三毛口中有一个很大的有点:任何三毛所做的事,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他看来却是理所应当。对三毛来说撒哈拉沙漠是一个有着“前世乡愁”的地方,荷西便在三毛去之前找好了工作,找好了家,他们一起给房屋做装修,把家里打扮成整个沙漠最温馨的小窝。那时的撒哈拉其实肮脏、落后、寂寞、贫困,白天炎热,晚上寒冷。当地人一生洗澡的次数屈指可数,正义其实并不存在,宗教与信仰才是主导。但就是在这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他们俩却欣欣向荣地滋长着。
书中文字的描述固然有些令人“惊讶”,但读起来并没有悲凉与伤痛,一切都是充满了诗意,用自己“捡破烂”的好习惯给家里添砖加瓦,给撒哈拉女子讲课,帮助他人治病,冒着生命危险给他人帮助。有荷西的陪伴,和自己的热情,硬生生把撒哈拉活成了伊甸园。每一次特殊的经历都像是在冒险,就像超级马里奥一样,打怪升级。当时看起来着实很羡慕,但是想到洗澡和沙漠中的澡堂,那充满着味道的画面在我脑海中……也就想想就好了。
当然全集我也没看完,主要的原因是不敢看,前面有多快乐,看到后面就有多伤悲。荷西的意外死去,对于三毛来说就是把他生的希望,最后三毛也是离去了。意外又不意外吧,但是还是非常喜欢三毛的,毕竟也就在她的笔下看见了那么多国家和地区的风景和风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4我从来都认为中国的男尊女卑思想十分严重,我只看见了国外“叶卡捷琳娜大帝”、“维多利亚女王”顺理成章的辉煌,及中国“则天女帝”上位的艰难与背后的孤独。可我错了,我不知道,在遥远的撒哈拉还有这么一群人,认为女人就该在锅碗瓢盆中浪费青春,浪费掉美貌,浪费掉自由,浪费掉一生。
我从不认为“贤、慧、贞、淑”有多好,如有可能,我是不希望这四个字落到我头上的。我羡慕三毛,她可以自由地走遍天南海北,为自己而活。可我还能“羡慕”,撒哈拉威女人们已经麻木了!她们会对人们的这种羡慕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认为这很好笑。对于她们来说,从十岁八岁甚至更早起就把为男人而活看作是正常的人生。一个男人有几位妻子在撒哈拉威被看作是财富的象征,而一个女人有几位丈夫就是犯法。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也不过就武则天一位女帝。世界的女性地位在提高,可撒哈拉这个地方却还是如此。人一生只有80年的光阴,可她们有十分之九的时间在为别人而活。她们不过是名为“人”的小动物而已,无法手握自己的命运,只有任人宰割。她们其实像极了《鸭窠围的夜》中的那只小羊,只是她们被灌下了迷汤,浑然不知,甚至都没挣扎一下,就走到了路的尽头。其实她们每天也很忙,可真要离开人世时,才发觉一生其实从未按自己的意志做过什么。人生像张白纸,火化成灰,慢慢地被遗忘。她们也曾害怕过,那 ……此处隐藏4458个字……望和羡慕,说明三毛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她的心灵和平常的人确实是大不同的。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好几次在读的过程中去上网百度三毛和荷西的照片,感觉书中的三毛和照片里的三毛是处在两个世界的,光看照片,看不出三毛写的是自己在沙漠里的事情,书里那个大胆,想做就做,率真,洒脱等等不同于一般女子的三毛与照片中的三毛是那么的不像。
看到最后三毛写给自己爸爸妈妈的信时,才感觉三毛原来和我们是处在一个世界的人,她不是那么梦幻的一个人了,她和我一样会跟父母诉说家长里短,会和父母撒娇,那个喜欢流浪的女子,喜欢到处跑的女子,婚后在离自己家乡千万里的地方,也会牵挂父母,渴望父母寄信给自己,在沙漠生活多年,想回到了那个自己熟悉的家乡。
三毛的文字会吸引着我一直读下去,等我从书里拔出来时,时间不知不觉的已经过去了几个小时了,我一般吃饭的时候,因为吃饭对于我来说是快乐的事情,就不想再看书了,那样感觉会把吃饭变成一件痛苦的事情,通常我会挑本漫画或者找一部电影、纪录片、综艺,边看边吃,然而这本书,我在吃饭的时候,一样可以看下去。
我喜欢三毛,喜欢她的性格,喜欢她的为人处世方式,喜欢她的善良,喜欢她的豁达大度,喜欢她可以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下都可以使自己过得与众不同。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3三毛是一个为爱停留,为爱旅行的人。我一想到她,就对她充满了感激之情。
感激三毛,是她让我明白了读书和旅行的真正含义。三毛在上初中时就经常逃学去坟墓堆读闲书。成年后,又跑去了西班牙旅行,结识了她的丈夫荷西。她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搬到那里去,苦恋她的荷西也二话不说跟着去了。是她让我懂得了读书和旅行一样重要。
感激三毛,是她让我学会了一个人应有的爱心。虽然她的丈夫荷西说她给人看病如同玩洋娃娃一般,但她还是用阿司匹林药片治好了一个老年撒哈拉威女人的头痛,用一只羊挽救一个营养不良的孩子,用指甲油治好了撒哈拉威人的牙痛,用黄豆捣成的浆糊治好了姑卡的疖子。是她,让我在心灵里开一朵花,用爱心维持它的芳香。
枯燥的撒哈拉生活,让三毛过得富有诗意。她经常能把垃圾变废为宝,不花一分钱地去装饰自己的家。她把轮胎改造成鸟巢沙发,把烂羊皮改造成坐垫,把水桶改成一个个花瓶。她把家里装饰的好似一座皇宫,而她俨然就是那个女王。
我虽然没有去过撒哈拉,但我却对它很熟悉,是三毛用笔墨把撒哈拉带到我的眼前,让我领略了它的异域风情。如梦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楼;迎面如雨似的狂风沙;焦烈的大地,黑色的山峦,满布乱石的荒野……三毛带来的这些,让我意乱神迷,目不?L接。
撒哈拉离我很远,我却时常觉得它就在眼前;三毛虽已不在人间,但却永远活在了我的心里。是三毛让我懂得了人生的真谛,难道我不应该感谢我这位朋友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4《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她在偏远沙漠所经历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难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又偏僻落后的撒哈拉,她与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乐趣横生。我想,这都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吧。她用廉价的小艺术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装扮成宫殿,用自制的木头家具组成一个温馨的家。其实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讲述了她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小镇,刚踏进这个不能再简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儿物资非常欠缺,一切物品都贵的惊人,特别是水,而她们也并不富裕,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对新生活燃起了希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单独一个人去市场拖回别人扔在路边的木料,每隔几个小时便去守着它们,殊不知这些木材原是装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后,她俩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欢自家特别的新桌子。这样的笑话她们闹了不少,让人在莞尔的同时也被他们的乐观所感动,沙漠生活自是不易,背后的辛酸我们又如何真正体会呢……
撒哈拉的生活除了艰难更是寂寞,没有与外界联络的设备,没有真正的朋友,除了常常不在身边的荷西,这里更没有懂三毛的知己。在这个荒僻的小村里,当地人思想落后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哑奴》的故事完全地表现了这点。当地的土财主们肆意差遣奴隶为自己挣钱,而三毛不顾当地人的劝告与哑奴一家成为了朋友,因为她看不惯如此践踏人权,她常常给哑奴送去食物,请他来家里做客,偷偷塞给他钱,哑奴一家感动万分,而三毛却为此愧疚,她只能用这种方式给予他们帮助,而无法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三毛的善良在当地被视为异类,因为从没有人会和奴隶走得那么近。可是三毛不在乎,她与荷西依旧与哑奴来往,没有人懂她没关系,她愿意承受这样的孤独。她一个人的力量太微薄,最终的结局哑奴还是没有逃过被交易的命运,临走之际,三毛哭着把一条彩色大毯披在哑奴的肩头,哑奴却挣脱枷锁把东西都递给妻与孩子们,竭力想要跟他们说点什么,但他发不出任何声音……就这样,他们只能泪流满面地望着他离去。 孤独或是寂寞这类字眼,在整本书中几乎都没有出现,但沙漠里的三毛一定真切地感受的到。她愿意帮助她们,教她们读书写字,为她们治病施药,却从不被她们顽固、落后的思想和行为所同化,她自始至终保持着自己心灵的自由与纯净。 三毛,这个热爱生活,乐观开朗,拥有宽容胸襟的智者;这个享受自由并承受得起孤单的行者;是一朵盛开在沙漠的奇葩。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5我羡慕她。鹰般潇洒,指定哪里是归宿,哪里就是自己的家。注定漂泊的命运将她指引,那流沙王国。三分天真,七分执着,加上丈夫的一向支持,她成功进入了梦幻,她的撒哈拉。
果敢率性,与众不同。同龄女性于社会追求名与利,唯她愿以心为歌,唱响她的热情与不羁。“我想在撒哈拉定居。”她对荷西说。“我有一种感觉,撒哈拉将是我的归宿。”于是疯狂地,背上行囊你前往不熟悉的非洲大陆。她敢,她天真,她疯。这是我为什么羡慕她,当世界随着发达循规蹈矩,又有何人能如此“疯癫”,欲突破所有的局限,活成独一无二的人生?
善良,助人。作为外来者,她接受当地文明,也带去自己的文明。她告诉我,只要心中一片赤诚,到哪,都有故事相伴。她的故事几乎都来源于她的热心,唯有助人能最快地深入一个地方,参与一个文明,摆脱孤独。
幽默,为生活的苦楚幽默。对于邻居家蓄意跑到自家楼顶来吃花的山羊,她称呼为“坏家伙”,常张牙舞爪上楼抓羊,演出一幕滑稽剧。房顶几次三番几次三番被羊踏破,也只能心存抱怨老实上楼修屋顶。邮局离这很远,要走上半天才能拿上一封信,她却运用邮局的一点功能帮助了邻居小伙的单相思。撒哈拉很苦,没有多少外地人想在此定居,即使心怀新奇,也绝不会像真正过生活一样待上十天半月。她,是认真的,艰难的生活只是一场滑稽剧,从未想逃避,因为这是她的撒哈拉。
她的撒哈拉是野性的,随风的,是流沙,也是别样的安定。看着一篇一篇来自遥远非洲的奇异故事,脑海中便有一个裹上纱巾,光着足的女子向我走来,向我发出邀请,忘记俗世的循规蹈矩,遵从自己内心的白马。
来世她要变成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流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