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时间:2025-07-28 11:23:01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

拼尽全力地跑过去,虽然满身泥泞,却也无比精彩。

——题记

不明白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人却住在罗马。”

或许大家要说,这句话表达的是: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不一样,或许你努力奋斗了一辈子才得到的东西或是都不曾得到的东西,别人生下来就已拥有。是的,每个人的起跑线是不一样的,或许从一开始你就比别人落后了不知多少,或许你又从一开始就注定跑可是别人。可是请你记住,那并不是你不努力,不奋斗的理由。

看看本文的作者——宋濂,他又是如何从一个买不起书的人,成为明代的大学士,成为朱元璋口中的“开国文臣之首”呢?

瞧,细心翼翼地捧着“手自笔录”的书,他的思绪在坚挺的文字中飞扬,拿着毛笔的手从不舍停息半刻,书页中塞满了解析、注释。“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细细低吟,仿佛正置身于冰天雪地中,身旁是专注抄书的宋濂。茅草屋四面透风,片片雪花落在纸页上,陪他共食这精神食粮。对知识的渴求令求他忘了环境的艰苦,身体的伤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或许正是幼时的艰苦环境,才让宋濂成长为伟大文学家、史学家。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活力;父母不惜自我省吃俭用,为我供给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提高,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于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而我却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是的,并没有。

所以求学成功在于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在于专心致志。成才的关键并不在于客观条件,而是在于自身的努力。所以既然你没有生在罗马,那就靠自我的努力,在通往罗马的泥泞的路上,把自我前行的足迹一个一个地印下,不也挺好的嘛。

窗外的阵阵风声拉回了我的思绪,慢慢合上书页,感慨满溢心间,无暇顾及窗外的景象,脑海闪过句句古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这是来自心灵的诗篇。

是的,不信命,就拼命,世界从不亏欠每一个努力的人。

——后记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2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我们这些青年学生。读了诗人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敢问咱们自己,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这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也不懂得珍惜……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这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3

东阳马生,我比你幸运!或许真像宋濂所说,你的读书条件远比他优越,可我却从中品出了一丝悲哀。我不想和你比读书的条件,却想比一比其他。

在读书的目的上,我比你幸运。你的目的是明确的,千百年来,读书人都是学成文武术,货卖帝王家,走的永远是科举仕途。从捧读《三字经》那天起,你就注定要成为封建科举的牺牲品。不要说不,你的老师不也在津津乐道自己承天子之光,缀公卿之后。吗?真可谓嚼着自己的血肉叫鲜美啊!我比你幸运!我的学习目的,初时简单为读书而读书,渐渐地我明白了,读书既为个人的成材,也为国家民族的昌盛。读书是为了给个人充值,更是为了民族之林的茂盛!我不会一头栽进科举的网络而难以自拔,我要在知识的长空里放飞生命!

在读书的范围上,我也比你幸运。你除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外,还能涉猎其他吗?头上戴着你的读书目的紧箍咒,只能做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虚妄美梦,可悲!你上不晓天文地理,下不知矿藏资源,理不闻数理化学,文不懂外语马列。我却不然!我可以学贯中西,文理兼容。我可以登临书山,遨游网海,出入国门,探微知着,充分享受解读为什么的乐趣,因为我生活在你无法企及的时代。

再说教育吧,我更比你幸运。你只能折服于头悬梁锥刺股,努力于囊萤映雪,学得何其苦!面对师长的尊严,你只能垂手而立,大气不敢出,疑义岂能诉?你的宋濂师长尚且行深山巨谷,临穷冬烈风,踩厚雪,裂足肤,你还敢懈怠愉悦吗?我却不然!我虽也不乏辛苦,却很有乐趣,小班教育寓教于乐,身受着发展教育,师生亲如一家,同窗情同手足,上课呼名,何其可亲;下课同娱,何其可乐。

而说到学成之后的命运,依然是我幸运。你的师长宋濂老先生,最后不也是明里辞官,实则被贬。而你虽读了许多诗书,却忘记了封建文人学士一幕幕的悲剧:子胥功高吴王妒,文种灭吴身首分。可惜了淮阴命,空留下武穆名。昨日的万里长城,今日的一缕英魂。真是孤灯一盏寒夜清,心血耗尽换虚名,何必千年留笑柄?

而我虽说难逃应试命运,至少勤读文本十二载,甚至更多,但我未必一定要入庙堂,也不必货卖帝王,更何况海本辽远,天本开阔,我尽可鱼跃、鸟飞。马生啊马生,你为名而活,太累;我为自己而活,尤甜!

其实,最大的不同是:你依然昏昏,我已然昭昭 ……此处隐藏7124个字……辛苦,却很有乐趣,小班教育寓教于乐,身受着“发展教育”,师生亲如一家,同窗情同手足,上课呼名,何其可亲;下课同娱,何其可乐。

而说到学成之后的命运,依然是我幸运。你的师长宋濂老先生,最后不也是明里辞官,实则被贬。而你虽读了许多诗书,却忘记了封建文人学士一幕幕的悲剧:子胥功高吴王妒,文种灭吴身首分。可惜了淮阴命,空留下武穆名。昨日的万里长城,今日的一缕英魂。真是孤灯一盏寒夜清,心血耗尽换虚名,何必千年留笑柄?

而我虽说难逃应试命运,至少勤读文本十二载,甚至更多,但我未必一定要入“庙堂”,也不必货卖“帝王”,更何况海本辽远,天本开阔,我尽可“鱼跃”、“鸟飞”。马生啊马生,你为名而活,太累;我为自己而活,尤甜!

其实,最大的不同是:你依然昏昏,我已然昭昭。所以,我比你幸运!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3

一个面包师的孩子跟一位江湖艺人跑了。

面包师找到孩子,一把弃涕一把泪地哭道:“孩子啊,别这么糊涂!跟了这个穷艺人,你会挨饿的!家里有香喷喷的面包,有你最爱吃的巧克力小蛋糕,孩子啊,跟我回去吧!"

“不,爸爸,卖艺虽然苦,但是有人听我唱歌,我觉得快乐;经过青翠的树林,云雀与我比赛歌喉的婉晰,我觉得快乐;月夜时分,没有屋枪遮蔽,我便在月亮下唱一支歌催自己人眠,我觉得快乐。要知道,爸爸,”孩子坚毅地对面包师说,“人不是光靠面包活着。”

“人不是光靠面包活着”。故事虽然是我编的,可也并非无中生有。600多年前的大学士宋濂回忆起他青年时艰苦的求学生活时也说:“此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学士乐的是什么?有人把它解释为读书做官,以未来的美景安慰辘辘饥肠。我想这种解释未免太偏重实际了,是以俗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其实,矢志为学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那就是在不懈地追求精神财富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超功利性的满足,把知识的获取本身当成快乐,而不在乎是否能以之换取现实的功名。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是真正的求学者。也许他们不能拥有钱财或权力,也许在世人眼里他们是迂腐的失败者,但在他们自己心中,在一切以精神的快乐为最高追求准则的人心中,他们是至高无上的,是上帝身边预留下位置的梦想者,他们不必写诗便是诗人。

毋需质疑,自由的、超功利的、精神天国的存在,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曾有一位学者把人的需求分出几个等级,其中最低的就是生存需求,最高的便是精神需求。中国的发展蓝图也定在温饱而小康而富裕。在我看来,这一发展蓝图虽然是依照经济指标而确定的,中间却依然含有精神指标的因素。所谓的温饱,现在一般人都早已实现,便是“小康”,大约也不成问题。只是满足了物质需求后,精神生活发展到了何等阶段,现在还值得考虑。大多数人,胃已经不再为饥懂所苦,心却依然停留在寻觅衣食的阶段上,并没有超出“饥懂”以求“温饱”的水准。其实,真正的小康还是心灵的健康,明白在生存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值得人为之去奋斗、去追求。这种追求的过程本身即是快乐,即使导致口体之奉稍不若人也没有关系,只要不导致俄死冻死都没关系,你必将在一种精神国王似的骄傲中,昂首走过竖着白色的衣领、匆匆忙忙、没有思想的人群。

吃饭穿衣之外,请别忘记,留点生活给自己,是为宋学士所言之大欢喜的。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4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的著名学士宋濂写给后生马君则的一封赠序。宋濂在序中自己现身说法,描述了自己当年求学读书道路上的艰难与险阻,想要勉励同乡后生努力学习,将来学有所成。我想《送东阳马生序》勉励的不仅仅是马生,更是如今一遍遍诵读这篇经典的我们。

首先宋濂所写的是无书之艰。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却因为家贫没有书看,只好向他人借书,然后亲手抄录,誊抄完还书后再细细品读。与宋濂形成截然不同对比的我,手边上有从四大名著到《复活》、《简·爱》,从四书五经到近代诗文,全都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书架上,而我却往往是拿着手机、抱着电脑浏览一些没有什么营养的娱乐、或是碎片化的知识。书在手旁而不读,与宋濂无书读而需要抄书读之间的差距,恐怕是我与宋濂以后的差距了。为了缩小差距,我赶忙从书架中抽出了一本《战国策》压了压惊。

宋濂求学难的第二点体现在无师之惑。因为担心没有老师交往所以跑到百里之外求师,对待未尝稍降辞色的严师,他言和色夷立侍左右,不敢出一言一复地虚心请教。反观我们自己,上下学家人车接车送不说,单是我们豪华的老师阵容就令人眼羡。我们的老师们每天都是上赶着教我们知识,几乎都是老师主动找我们询问、谈心聊天,真正自己有不懂的问题主动找老师解惑的寥寥无几。我不禁回想初中三年,自己主动去办公室找老师解惑的次数双手都能数得过来。有人说他的老师不如他了是因为他没有问题了,那我们就是连问题的入口都尚未摸索到了。

第三个主要问题是宋濂求学的条件恶劣。路途遥远、道路坎坷,穿不暖、吃不饱、住不好,就是这种在我们眼中连正常生活都无法维持的环境,宋濂就这样“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的学了下来。那我们如今抱怨的那些教室太冷了、到校时间太早了等等又算得上什么呢?不过是为自己学习的不出色,以及所谓学习的劳累找到种种借口吧了。如今我们已经不被要求“以中有足乐”了,而只是简单地将学习当作我们的事业、责任,我们都难以做到。

没有条件却艰苦求学与被老师逼迫却也不认真学习之间的差距,还不够我们自惭形秽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坐大厦之下而读书,我们更应该读的响亮!终究是要做一个纨绔子弟还是一位英雄伟人,我想我有了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5

宋濂自幼家境不好,没有书可以看,但他既使是文别人借书看,依然做到了遍观群书。

相较之下我们的条件比他好多,好上千倍上百倍,竟不知珍惜,竟学成这样,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么!环境的优越与否压根不能构成学不好的理由。试想一下,同一个时代的人马生不是也比宋濂的学习条件好么,不是也学的很好?宋濂的学习条件不好,甚至非常的恶劣,照样学的很好。更说明了学习条件不是学习好坏的借口、理由。物质生活好又怎样,学不好也没有用。我认为只要努力了,认真了便可以学好!宋濂的学习的那股劲头也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有他一半的热情,就不是现在这点可怜的分数。还有一点,在现在的学生之中有一个很不好的通病――盲目地追求潮流和名牌,与别人攀比。而宋濂没有注重穿着打扮。这是值得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效仿的。古代书生的信条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了“金榜题名天下知”,为了为百姓做点好事,为了前程……只有“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寒窗苦读十年,再去考取功名。现在已不像古代,但古人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宋濂求学的艰辛、酸涩并非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所能全部了解的。我们考试、学习上遇到失败、挫折的时候,总是找客观理由,但我认为学的好与坏都在于自己,在于有没有认真。宋濂有句话我非常欣赏“其业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学的好与坏都只是为了自己,我们应该为了学习而学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在后半学期的学习里奋起直追,学出自己的水平!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